从老到小,"三段式"呵护听力各有方 婴幼儿: 远离先天性、药物性耳聋 造成孩子耳聋的原因各种各样,一般来说,以下几类因素可能引发耳聋--- 出生前引起的:家族中有先天性及早发性耳聋的患者;父母为近亲结婚;母亲妊娠前服用过避孕药,或妊娠期间发烧、出疹子、经常患上呼吸道感染、服用过耳毒性药物等;母亲妊娠期间未能定期产前检查,有胎位异常、妊娠高血压、先兆流产等;分娩不顺利发生难产。 出生后引起的:小孩属早产儿,出生时有窒息;新生儿期间有黄疸,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抢救过;出生后经常用药,尤其患过如脑膜炎、脑炎、腮腺炎等传染病时,服用大量抗生素。 【防治】目前上海新生儿听力障碍的检出率为1.34‰,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高达96%。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月必须在有资格的听力中心作检查,三个月内作听力方面的评价,一旦听力损伤,必须在出生后半年内接受必要的治疗。作为家长,若发现孩子听力存在问题,应到有耳鼻喉专科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青壮年: 留心噪声性、突发性耳聋 迪厅蹦迪、KTV飙歌、在嘈杂的游艺厅打游戏……年轻人热衷的种种时尚,隐藏着巨大隐患:人的听觉能承受的最强声音通常在90分贝,超过这一标准,即便感觉不出,脆弱敏感的内耳会受到损伤。长时间受高强度声音的影响,易导致耳疲劳,甚至出现失聪。迪厅、歌厅、游艺厅的声音强度超过115分贝,大部分人离开这样的环境,会明显感到昏眩头痛,这便是噪声引起耳朵受损的表现。 突发性耳聋则常发生在晚间或晨起时,起初感到单耳耳鸣,数小时后发觉听力突然下降,少数人可伴有眩晕,重者伴有恶心、呕吐,一周内眩晕可逐渐消退。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听力在1至2周内能逐渐恢复;若一个月仍未恢复,多将成为永久性感音性耳聋。 【防治】中青年脑力劳动者、年轻白领、学生群体等都是噪声性、突发性耳聋的高发人群。远离都市"声污染",适当调整过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与生活情绪,是预防耳聋的有效办法。此外,人群中渐行渐多的MP3携带者应当控制听音乐的时间与音量,否则鼓膜离耳机太近,缺乏伸缩余地易导致鼓膜疲劳,继而可引发突发性耳聋。 老年人: 延缓老年性耳聋 人到60岁左右,大约有30%会对高频的尖细声产生听力困难;80岁左右,50%至70%的老人高频听力损失达50至70分贝。老年性耳聋是生理性的,也是病理性的,但由于耳聋进展缓慢,不易被察觉。出现耳鸣眩晕时,可能意味着听力已经受损,应考虑及时就诊。 【防治】经常按摩耳朵,如按摩耳廓、捏耳垂,按摩颈后发际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均可促使内耳血液循环,具醒脑健智、聪耳明目的作用。一旦发现高频音听力下降,应服用降胆固醇药、血管扩张剂以及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此外,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与饮食习惯,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对延缓老年人听力减退也很重要。 耳聋 三大先天性缺陷之一 上海每年约有10万新生儿,其中先天性耳聋是三大先天性缺陷之一。孩子的听力发育过程中,家长应牢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此,有必要了解婴儿听力说话的发育过程—— 3个月,会对突然的响声表现出惊吓或在睡眠中被惊醒;4-5个月,会随着铃声或汽车喇叭声转头;6-8个月,会去寻找声源;9-11个月,叫名字可有反应;1岁左右,能听懂简单的话语。就语言功能来说,婴幼儿出生后1-3个月,可简单发音;4-8个月,可发出连续的音节;9-12个月,学语言的萌芽阶段,常"咿咿呀呀"不停地学说话;1岁半-2岁,可说简单语句;3岁,会说复合句、背歌谣,讲小故事。 对照上述时间表,若您的孩子在听力说话发育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治疗。 耳鸣 科学饮食可预防 国外有统计数据显示,耳鸣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可高达15%至20%。我国的耳鸣患者超过1亿,其中至少有4000万人受耳鸣的严重困扰,生活质量下降;至少有100万患者因耳鸣无法进行正常生活、工作与学习,并伴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预防耳鸣,几条科学饮食原则很重要:减少脂肪的摄入,少吃动物内脏、奶油、油炸食物等;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多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鱼、牛肉、鸡蛋、各类海产品、各类水果;常吃具活血作用的食物,如黑木耳、韭菜、黄酒等,可改善血液粘稠度,有利于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循环。
相关文章:
感冒后突然耳聋 专家:氨基甙类抗生素要慎用长时间“泡吧”易突发耳聋 中青年发病成主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