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为一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将外耳道与中耳隔开。呈椭圆形,其外形如漏斗,斜置于外耳道内,与外耳道成底45一50。致使外耳道之后上壁较前下壁为短。婴幼儿由于外耳道骨部未发育,鼓膜几乎与外耳道底壁平行,因此在检查鼓膜时较难看到。成人鼓膜的长径约9毫米,宽约8毫米,厚0.1毫米。在鼓膜表面,有一由前上斜向后下的白色条纹,系锤骨柄移行于鼓膜内所形成,称锤纹。经纹之末端恰在鼓膜之中央部,称脐部。在脐部之前下方有一三角形之反光区,称为光锥,乃由投射到鼓膜之光线反射所致,在鼓膜形态有改变时,光锥的形态及位置常随之而变化。在锤纹之前上方有一白色的圆点状突部,此乃锤骨短突将鼓膜顶起所致,称为锤凸。在锤凸之前及方各有一皱襞,其前者称前襞,后者称后襞。在此襞之上方,鼓膜较松驰,称松驰部,直接附着于颞骨鳞部。在其下方为紧张部, 借鼓环嵌于鼓骨之鼓沟内。紧张部鼓膜有三层,外层为上皮层,中层为纤维层(外侧为放射状,内侧为轮状),内层为粘膜层,松驰部鼓膜缺少中层。为了临床记录的需要,常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即沿锤骨柄作一假想直线,另经鼓膜脐作一与其垂直相交的直线,便可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及后下4个象限。
鼓膜的血液供给:为上颌动脉的耳深动脉及鼓室前动脉和耳后动脉的分支所供给,主要分布于松驰部、锤骨柄及鼓膜的周边部。浅层静脉流向外颈静脉,鼓膜内侧静脉部分流向横窦及硬脑膜静脉,部分流向咽鼓管静脉。
鼓膜的神经:鼓膜的外面后半部分由迷走神经分布,前半部来自三叉神经的耳额支。鼓膜的内侧面为舌咽神经的鼓室支支配,故耳及咽部有疼痛时常可相互影响。神经分布与血管分布相似,纤维集中分布于松驰部及锤骨柄区域,而紧张部的神经分布比较贫乏。故而在无局部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在正常的鼓膜的后部分进行切开,不会引起过度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