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及病因治疗。
(1)全身治疗 积极有效控制感染,临床常选用足量青霉素、磺胺异恶唑、头孢菌素类药物等,直到症状消退后5日一7日停药,务求彻底治愈。在急性炎症时期,抗菌素与磺胺同时使用可能效果比单一为好。有条件作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对选择某种抗菌素有重要意义。鼻及咽部有病灶性炎症,应加一适当处理。
(2)局部疗法:A.鼓膜穿孔前:①2%石炭酸甘油滴耳,有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因为该药遇脓液后释放出碳酸,可腐蚀鼓室粘膜及鼓膜。②鼓膜切开术: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膨出,经治疗后无明显减轻;或穿孔太小引流不畅,或有并发症可疑,应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部位应选鼓膜后下或前下部位。便于引流通畅。B.鼓膜穿孔后: ①局部使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尽量彻底清洗并擦清外耳道脓液,以便药物进入中耳发挥作用。②局部滴药以抗生素水溶液,如o.25%一1%氯霉素液,5%金霉素液,复方黄连素液,3%洁霉素,o.5新霉素液,但具耳毒性宜慎用之。⑧脓液减少,炎症渐次消退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如3%硼酸甘油,3%硼酸酒精,5%氯霉素甘油等。④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穿孔多能自行愈合。流脓确已停止,而鼓膜长期尚难愈合者,间隔3个月到半年,确无复发者,可作鼓膜修补术。C.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咽部慢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