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
鼓室内积存外渗的血液或含血的液体称血鼓室。可以导致血鼓室的原因很多,如耳气压伤、头部外伤、颞骨骨折、急性中耳炎、特发性血鼓室等。有时乳突术后或因鼻出血而行后鼻孔填塞的病人可以出现暂时性血鼓室。中耳的粘膜骨膜对血液的耐受性很强,在鼓室的纤毛上皮细胞和咽鼓管的协助下,中耳可以逐渐清除血液,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少数血液长期郁滞或继发感染的病例,因红细胞变性、释放胆固醇结晶、引发胆固醇异物性肉芽肿反应,最终可以形成胆固醇肉芽肿。
【临床表现】
常为单耳患病。自觉症状包括听力减退、耳堵塞感、耳痛以及与病因有关的其他症状。检查时可见鼓膜完整,呈均匀一致的深蓝色或紫蓝色,鼓膜活动度减弱或消失。长期血鼓室的病人因血红蛋白降解,鼓膜呈深棕色外观年执吁克力鼓膜(chocolate eardrum)。鼓室穿刺可以抽出两种不同的液体:1.深棕色的血液和粘液混合物,常见于分泌性中耳炎;2.鲜红色的血液,常见于外伤的病人
【治疗原则】
除针对病因治疗外,还可以酌情施行鼓膜切开和吸引术、咽鼓管吹张术、通气管置入术以及鼓室内注入氢化可的松和a糜蛋白酶等。对于已经形成胆固醇肉芽肿的病人,可以手术清除。血鼓室有自愈倾向,预后良好。